【
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】自2021年,“低空经济”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,到2024年初“低空经济”首次出现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,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“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”,而后到如今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,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积极信号接连释放。
当前,全国已有30个省份将“低空经济”发展规划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,各地的低空经济项目密集落地,低空文旅也是重要组成部分。
特别是,在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崛起的浪潮下,文旅行业正经历从“观光游”到“沉浸式体验”的转型。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景点打卡,而是追求更具科技感、互动性与文化内涵的消费场景。
无人机凭借其空中视角、动态编队与数字化交互能力,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“破局利器”。 重塑文旅体验
据《2023年中国文旅科技融合报告》显示,85%的景区运营商将无人机技术列为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方向。政策层面,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“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”,多地政府将无人机灯光秀、数字文旅项目纳入城市文化IP打造计划。
因而,基于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,无人机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正从 “锦上添花” 升级为 “核心生产力”。
近年来,在文化地标建筑与天空艺术的结合中,无人机的编队表演点亮了城市夜空,也为当前的文旅体验锦上添花。
据了解,在西安“长安十二时辰”主题活动中,1500架无人机以古城墙为幕布,演绎盛唐气象与丝绸之路的恢弘叙事;广州小蛮腰跨年夜,无人机编队化身“凤凰展翅”,与激光秀、音乐喷泉联动,创造单场超10亿次网络传播的爆款事件。这类“无人机+地标”模式,正在成为城市文化输出的新名片。
与此同时,在一些非遗文化领域,无人机技术的进步助力了科技手段的运用,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活化呈现。
诸如,在山西平遥古城,无人机搭载高精度测绘设备,对古建筑群进行三维建模,助力数字孪生保护;贵州苗寨的无人机灯光秀将蜡染纹样动态投影于梯田,游客可通过手机APP参与图案共创。科技与非遗的碰撞,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。
此外,在一些景区运营中,可以通过无人机实现从从导览到应急救援全链条覆盖。
以黄山风景区为例,通过引入无人机巡检系统,实时监控客流、预警地质灾害;三亚天涯海角景区推出“无人机快递服务”,为游客投送防晒用品与饮品。无人机正从单一表演工具转变为提升服务效率的“全能助手”。
催生千亿级新赛道
艾瑞咨询数据预测,2025年无人机文旅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,带动周边产业价值超2000亿元。
当前,随着5G、AI、元宇宙技术的融合,无人机文旅应用将呈现三大趋势:
一是沉浸式交互升级,即是无人机将与AR眼镜、体感设备联动,构建“空天地一体”的沉浸剧场。例如无人机搭载全息投影设备,在沙漠上空重现楼兰古国盛景,游客可通过手势控制剧情走向。
二是定制化产品爆发,可以针对婚庆、企业团建等场景的无人机定制灯光秀需求激增,AI算法可实现“10分钟生成专属剧本+实时编队飞行”。
三是低空经济生态圈成型,可以联合无人机主题公园、飞行培训基地、创意内容制作公司形成完整产业链。
诚然,在上述多重利好因素之下,我们看到低空文旅突破了前所未有的局限的同时,也需要看到当前存在的一些现实阻碍。
据了解,由于空域管制依然较为严格,飞行器的飞行审批流程复杂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空旅游项目的灵活开展。同时,飞行器的运营成本较高,包括购买、维护、人员培训等费用,导致部分低空旅游产品价格偏高,影响了市场的普及。
此外,安全保障也是游客关注的重点,如何进一步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,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。
总体而言,低空文旅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兴力量,虽然面临挑战,但市场需求旺盛,发展前景广阔。从“天空画布”到“数字基建”,无人机正在重新定义文旅产业的边界。对于景区、文化机构与科技企业而言,这不仅是技术应用的革新,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表达方式、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的深层革命。在这场变革中,敢于拥抱新技术、深挖文化内核的参与者,将率先打开文旅经济的“天空之城”。